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文学 www.2kwx.com,[综]母仪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正在急速崛起, 这也给周围的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当初元廷在的时候,这些周边的小国自然而然投靠了元廷,甚至有一些小国,跟元廷的关系还非常密切。后来元廷覆灭,一些元廷的军队就逃入了这些国家之中。元军在面对大明的时候显得各种废物, 但是在面对这些小国的时候,却是占据了优势的, 因此,这些小国其实已经是被这些元军给控制了。

    另外一些就是觉得大明如今的精力被北元那边牵制住了,应该没多少精力来理会他们,所以名义上称臣, 实际上私底下小动作不少。

    这次朱标这个皇太子大婚,也算得上是继开国之后第一等的大事了!如今朝廷也不缺钱,所以,干脆就准备大办一场,早早就放出话去, 因此,周边的各个小国不管立场如何, 都得派出使节过来。

    朱元璋原本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 这也是难免的事情,以前是真没钱,所以就算是对自己也比较抠门。

    现在呢,不管是国库, 还是内帑,都非常充盈,朱元璋虽说不至于太大手大脚,但是很多时候,行事也非常大方了。要不然的话,这一次也不至于将太子大婚的事情大办特办,早早就通知了四方诸国。要知道,招待这些使节也是非常花钱的事情,而且按照惯例,各国使节哪怕送来的都是些破烂,你也得回一份丰厚的赏赐才行。

    对于这种事情,舒云其实并没有多计较,她看过了各个国家的名录之后,只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这些国家打开市场,与大明通商。

    通商这种事情,明面上看,对于这些小国来说是好事,他们是真的很穷,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几乎啥都没有。跟大明通商之后,就可以用自身的资源,向大明换取各种所需要的商品,但是,凡是后世学过一点经济学的都知道,这其实是一种经济上的绑架,随着这样的通商持续进行,带来的势必是他们在经济上对大明的依赖,到时候,只需要大明说一句,你们不听话,以后不跟你们做生意了,也不许其他小弟跟你们做生意,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就要陷入崩溃了!

    朱棡听着舒云的教导,不由有些恶寒,他警惕地看着舒云,问道:“娘,我们以后自个出去开辟藩国,回头不会也这样对我们吧!”朱棡如今生意已经开始做大了,他甚至将自个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钱拿出来买了一条海船,加入了一个经常去倭国那边船队,那边果然盛产黄金,光是靠着倭国和大明之间金银兑换比例的差异,他不过就出海了一次,就大赚了一笔,这还不算他带过去出售的其他商品。不过,倭国如今的情况也不是很好,正处在战乱之中,幕府和下面的诸藩如今打成一团,朱棡正琢磨着是不是找自个老爹低价购买一批作废的武器什么的,然后高价卖给那些倭人呢!他做了这么久的生意,舒云稍微一说,他就看出了其中的毒辣之处,立马就反应过来了。

    舒云笑眯眯地说道:“当然不会,相关的技术资料都会给你们一份的!”

    朱樉和朱棡都松了一口气,可惜的是,他们这口气松得实在是太早了,舒云接着就不紧不慢地说道:“反正你们不能光带着技术资料过去,相应的工匠还有其他一些东西,你们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有了!”

    兄弟两个顿时就哀嚎起来,这些都不便宜啊!别的不说,如今市面上,一个熟手的工匠,那些作坊开出来的价格甚至比许多官员的俸禄还要高了,如果指望这些工匠跟着移民,想必要付出的代价肯定不少!

    舒云很快提醒道:“你们也别着急嘛,你们将来去的地方也不是什么蛮荒之地,说不定也有些好东西呢,回来技术换技术,工匠换工匠,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嘛!”舒云可不会自大地认为就中原大地技术高超,其他的文明,也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的,大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岂不是更好?

    舒云不太了解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到底到了程度,但是,哪怕就是那种还处在相对比较原始状态的部族,也是有值得学习的闪光点的,再不济,技术水平不足,还可以用一些当地的特产来换嘛!

    至于说什么工匠还有机器什么要靠别的来换,那也是后期的事情了,起码先期的建设上头,这些都是要援助的,别的不说,你没有足够多的人过去,你就算将地方打下来了,你统治得了吗?

    所以,这些年的时候,大明这边几乎是玩命地鼓励生育,反正是摊丁入亩,压根不会多收什么人头税,多生几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子,出嫁之前也是家里的劳动力,小的时候帮着打理家务,大一点就能跟着上面的长辈去作坊做工了!

    另外就是,不管是生儿生女,朝廷都是有补贴的,像是一些人口比较少的地方,补贴直接就是分田。而对于一些人口相对比较多,土地资源不太足的地方,补贴就是以减税的形式发放,主要就是减田税,横竖现在商税越来越多,田税的重要性就大大下降了!另外就是,如果承诺将来肯按照朝廷的安排移民,还有额外的补贴,这个补贴是成年的时候一次性发放的,按照移民的距离发放,移民的地方越远,补贴就越高。

    至于那些作坊的女工,的确生育减少了她们的收入,可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这年头,压根没有靠谱的避孕措施,怀上了,如果不想伤身体的话,就得生下来。而溺婴弃婴是大罪,一旦发现,一家子都得被拉去做苦役,所以,该生还是得生。好在这个年代,家里长辈帮着带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孩子差不多能断奶了,就留在家里跟着长辈或者是年纪大一些的哥哥姐姐,亲妈照旧去做工。实在不行,一些作坊的附近还搞了育婴堂,类似于托儿所的那种,找了一些婆子帮着看护洗刷,亲妈休息的时候赶过来喂个奶就行!

    虽说比起后世来,很多地方还不成熟,显得不够温情,不够人性化,但是,原本在这个时代,除了大户人家,寻常人家带孩子就都是这样过来的,哪有那么多心思考虑什么婴幼儿心理健康呢!

    当然,教育是不能省的,义务教育现在拿出来不现实,扫盲却是应该的。在作坊里头,识字的女工都比不识字的拿钱多,因为有的工作,还真的就只有识字的能做,所以,不仅官府将扫盲当成了一项政绩来考核,其实这些作坊主也是乐意在培训的时候出钱教导一些常用字的。

    在这方面,汉语真的很占优势,一天学三四个字,一年下来也一千多了,两年差不多就将常用字都认完了,正常的阅读也不会有什么障碍了!以至于现在识字率比较高的南方已经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职业--话本写手。

    前朝的时候,就有人专门写杂剧排演,早就蔚然成风,不过呢,那些面向的对象还是读书人。排出剧目出来之后,面向的才是寻常百姓。而现在呢,已经开始有不少人开始写通俗小说了!现在因为识字率也高了,活字印刷自然也就普及开来了,加上造纸技术的发展,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很低,这也导致了市面上书籍的价格一落千丈,就算是寻常小市民,一个月买个十本八本的话本回去也不成问题。如此一来,自然有一些比较有想法的文人进入了这个行当。

    没办法,现在识字率高了,一些原本有天赋,却没什么机会读书的人因为经济情况允许的缘故,也开始读书了,偏偏呢,各地每年科举的名额还是那么多。而且举人也就算了,考中了秀才,每隔三年就得再考一次,就像是年审一样,考核不过,对不起,你的秀才功名没啦!哪怕考核难度不算大,也是会有人被刷下来的。

    考秀才相对容易,考举人的比例,比后世高考本科录取率还要低,至于举人考进士,那就相当于国考热门岗位的录取率了,甚至更低一点。

    所以,读书虽说回报率挺高,问题是风险也很大,一些考了一年又一年,眼看着希望不大的,总不能一直读书拖累家里吧!虽说现在读书花销比以前小了,可是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就是纯支出,没有回报的,所以,一些自觉自个科举无望,又不想去做什么账房,也干不了什么苦力的,一些人就开始转行做写手了!横竖如今这个行业才起步,就算全是才子佳人的套路,也是有人愿意看的!

    舒云也不怕到时候没人跟出去移民,现在人口数量不怎么多还好,等到人口数量上去了,本地能够得到的工作机会少了,看到别人过得滋润,自个分不到什么家产,娶不到媳妇,自然会有人想要出去冒险闯荡。

    别说什么汉人没有冒险精神,他们不是缺乏冒险精神,实实在在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勤劳的劳动,用土地养活自己,他们自然没必要去海洋上冒险。他们要真是没有冒险精神,华夏民族到今天还只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呢,如今大明占据的传统的汉人控制的疆土,当年不都是祖先们披荆斩棘,一寸一寸开发下来的吗?

    所以,只要有这个需要,汉人根本不缺乏冒险精神。真要是吃不上饭了,大家都敢抄起竹竿子造反了,还怕什么移民呢?

    当然,移民这种事情,关键还得看利益够不够大,在不移民说不定连卖苦力都没人要,移民就能获得朝廷补贴,到了地方就分田分地,立马变成小地主的情况下,只怕没几个人会拒绝得了这样的诱惑。

    所以,在明白了未来能够得到的助力之后,一帮皇子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起来。老朱家的孩子,老实的不多,奇葩的不少,许多都是一帮唯恐天下不乱的货色。朱元璋的儿子更是大多数都是满肚子的坏水,可以说,没一个是简单的,也就是到了后来,从朱棣开始,他自个是藩王造反,就开始将一帮子藩王当猪养,才将一帮藩王大多数变成了废物点心。

    而朱元璋的这些儿子,就没一个乐意留在中原的,一个个都野心勃勃想要出去闯一闯呢!至于后宫那些有儿子的后妃,一开始的时候,都觉得中原繁华,留在中原很不错,但是很快,她们就改了主意。留在中原做藩王,无诏不得入京,她们这些后妃后半辈子也就是被困在后宫,下半辈子差不多都很难有机会见到自个儿子了!而自个儿子要是出去开辟藩国,情况就不一样了,那边稳定下来之后,就可以直接将自个生母接过去做王太后。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留在宫里有什么好的,朱元璋又不是什么会沉迷美色的人,就算是沉迷美色,后宫美女多了去了,最恶心的就是高丽,当初送美女给蒙古人,现在就开始进贡美女给大明了。

    朱元璋虽说不至于全部收到自个后宫里头,还有许多要赏赐给朝臣,但是后宫还是有好几个高丽美人的。总的来说,朱元璋的后宫质量是真的很不错,她们这些连儿子都生了的,已经算是年老色衰了。虽说位份待遇比那些新人高,但是圣宠却已经远不如从前了。

    现在尚且如此,等到年纪再大一点,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深宫寂寞,偏偏宫规森严,想要跟其他妃子斗一斗都是不行,宫规不是摆在那里好看的,所以,还不如跟着儿子出去呢!有好几个儿子的,如今就是发愁将来到底跟着谁!

    至于生公主的,也没什么可发愁的,年纪最大的临安公主婚事已经定下来了,驸马是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善长在朱元璋限制相权之后就看明白了,之后也就乖觉多了,老老实实辞了官,他手里头也有不少产业,有个韩国公的名头,哪怕没有实际上的差事,在京城也没几个人敢不给他面子。

    李祺呢,也算得上是有为青年,虽说年纪比临安公主稍微大了几岁,但是这也算不上什么。李善长能够及时收手,急流勇退,朱元璋也不会对这个给自己立下过不少功劳的老伙计赶尽杀绝,既然他消停了,那么,朱元璋自然会对李家进行施恩。比如说,李祺呢,就被朱元璋提拔了上来,很是露了几次脸,算是勋贵二代里头领头的人物了。

    然后呢,朱元璋圣旨下来,临安公主下降,借着临安公主的面子,李家这个韩国公的爵位还能三代不降等承袭,可谓是天恩浩荡了!

    在宫里,临安公主这个大姐姐实际上地位也是有些尴尬的,她是大公主,但是,下面就有一个皇后所出的嫡出公主,两人年纪相差也不算很大,生母孙氏虽说封了妃,但是却只有两个公主,在宫里头腰杆就不那么硬了!

    作为嫡公主,朱樨早早就被封了宁国公主,这位从小是跟着上头几个兄长一块儿上课的,早早就显露了与其他公主不同的画风,她非常好学,却不喜欢学什么琴棋书画,而是跟着自己的兄长学文韬武略,甚至是治国之术,在下面的小姐妹那里也非常威风,有好些公主都对她崇拜得很。

    朱樨自从知道自个的兄弟将来可以带兵出去建立自个的藩国之后就不干了,成天磨着朱元璋和舒云,表示男人能做的事情,她也能做,她也要做女王!

    朱元璋和舒云干脆就许诺,她如果能够训练出一支差不多的军队出来,就满足她的要求。朱樨也是个行动派,她回头就招收了一批七八岁的女童,一般是孤儿,或者是皇庄上的佃户之女,然后就开始训练起来。

    因为火器的普及,对于士兵的素质要求就跟以前不一样了,另外就是,在青春期之前,其实同龄的男孩子是打不过女孩子的,所以,朱樨训练出来的这一支女童军,居然还挺有模有样的!

    朱樨直接许诺,如果她可以建立自个的国家,会让女子享有跟男子一样的权力,她们也可以读书参军做官,自个当家作主,不用到了年纪,就不得不选个男人嫁了,哪怕自己能挣钱,在别人眼里,女人还是天生低人一等。

    朱樨直接放言,她要真正建立起一个男女平等的大同世界,如果她成功了,大明这边自然也会得到改变!

    朱樨的这一番宣言还是很有鼓动性的,哪怕面对的是一帮小女孩。但是这个时代的女孩子跟几百年后的不一样,几百年后的孩子还都是被父母宠着护着的,他们二三十岁了,都能毫不犹豫地宣称,谁还不是个宝宝呢!而在这个时候,普通人家家里的女孩子,四五岁就要开始分担家务了,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相对来说,她们懂事也很早,看到的事情也很多,对于家中女性长辈的处境也比较了解。哪怕如今女孩子也能做工挣钱了,在很多人眼里,女孩子还是赔钱货,因为养到十五六岁就要出嫁,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而儿子呢,却可以娶媳妇进来,给家里增加劳动力,所以,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自然是不一样的。

    因此,哪怕朱樨的宣言有的地方很幼稚,很理想化,但是,这些女孩子还是比较心动的,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容易,朱樨的待遇又很好,所以,虽说训练很累,比去作坊做工还要累,但是她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朱樨如今就在缠着舒云,表示要让自个手底下的这些女兵见一见市面,试一下她们的战力如何,如果可以的话,按照朱元璋当初对朱樨的承诺,她这个宁国公主就能开府建牙了!

    对于朱樨的想法,舒云还是比较鼓励的,解放女性,男女平等本来就是她希望看到的,只是问题是,现在还真没什么机会,能让朱樨和她手底下的女兵显露身手的。

    虽说中原这些年一直在高速发展,看起来非常太平的样子,但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